京津冀抗霾战:环京企业限产停产(5)

2018-01-22 17:15 来源:来源:网易财经 一线


  那么,如果没有“大气十条”收官之年完成目标的压力,新的一年里,雾霾还会不会卷土重来?


  黄浩云认为,目前大部分时间的污染物排放量处于较好的水平,不过一旦出现不利气象条件,空气质量就会变差。这说明在不利气象条件下,污染物排放量还是大的,要想保证蓝天白云,还得继续减少污染物排放量。


  “现在治理雾霾的基本原则和方向已经很清楚了,一个是控煤,另外一个是提高排放标准。”马中表示,从工业的角度来看,水泥厂、钢铁厂用燃煤作燃料,一要考虑替代问题,二要考虑提高排放标准。更换清洁燃料和减少排放的方向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应该提早有规划和方案。燃煤电厂提高了3倍的排放标准,是有条件和补贴的,但是水泥厂、钢铁厂却没有类似的政策。


  “这就是政策制定的问题,有没有可能钢铁、水泥、建材行业也能得到和电厂一样的政策?”马中问道。


  从民用的角度来看,通过行政手段推行煤改气需要付出经济和社会代价。马中认为,“对于居民来说,问题是如何负担成本,能否提前准备好,或者提供相应的补贴。如果使用天然气太贵的话,是否有其他的清洁燃料能够替代。这些不能在很快时间内一刀切全改了。”


  对此,马中给出了一些建议:可以考虑采用光伏、电力取暖供热。在华北有很多大型电厂,电热余力非常充足,可以把余热利用起来,解决城市问题。


  此外,在经济手段方面,通过增收环保税,给企业造成成本压力,迫使其寻找清洁能源,也是马中提出的建议之一。不过他同时表示,经济手段不会马上见效,需要花费较长时间内改变企业的做法和行为。


  林伯强认为,2018年的环保措施会比 2017 年更严,这点是可以确定的。“行政力度不会减弱,今后政府更加有经验之后,会做得更聪明。”


  对于 治霾的战略, 林伯强提出,一开始肯定是采用行政手段,因为见效快。但是之后就会慢慢转向经济手段,也就是设定环保标准和硬性规定,如果企业不达标就受罚。“其实发达国家都是这么做的,我们今后会越来越多地采用经济手段,现在是从行政手段向经济手段过渡的阶段。”


  他同时指出,对于钢铁水泥等高耗能产业,一是要先考虑转型,努力提高排放标准,二是可以考虑在偏远地区建立分厂。“因为整治环保来说,京津冀地区在风口浪尖上,这里的企业受的打击会更大,偏远地区对于环保的要求可能没那么高。”


  对于治霾的长期建议,黄浩云则认为 ,污染产生的原因之一在于结构性问题,能源结构不合理是主要方面。经济从高速发展到高质发展的过程中,淘汰污染产业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大措施 ,把不符合标准环保的产业调整掉,把市场让给有新技术、有合格环保设施的企业,一方面能够提升空气质量,另一方面也能促进产品质量的提升 。


  此外,从城市发展的角度来说,控制城市规模,也有利于解决环保问题。黄浩云表示,在城市里,冬天供热夏天制冷,还有机动车排放,热排放量相当大,由此造成城市的热岛作用,城市内部的风速降低,产生的污染物难以扩散,如果不考虑城市规模的问题,那么现在取得的治理成果,以后还会出现反复。


  2017年年底至2018年年初,北京频繁出现的蓝天,或多或少受惠于政策。对于环保部门来说,要让“北京蓝”成为新常态,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本文来源:网易财经 作者:郭瑞超 李兆元


财经屋声明: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