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我国出生人口和出生率双降 降低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分析(3)
2018-01-22 17:14 来源:来源:华尔街见闻
02
人口出生率降低对未来经济社会的影响
刘志彪(长江产经智库):人口规模、结构、密度等,对产业的发展有直接的决定性作用。从供给面看,人口的数量决定人口红利,人口的质量决定人才红利。从汗水经济转向智慧经济,取决于劳动力转变为人力资本的程度。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人口出生率下降为提高人口质量提供了契机。从需求面看,一定的人口基数是潜在市场容量的基础,也是产业取得国内规模经济的条件和前提。
中国经济之所以潜力足、韧性强、回旋余地大,与中国人口基数大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始终保持一定的人口基数,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盛文军(人行杭州):从经济学意义上讲,人口是人力资本形成的根本,对经济增长有影响。鉴于目前中国经济已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同时人口增长有停滞或下降趋势,在这两大因素制约下,全要素生产率呈下降趋势必不可免。
何 雨(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低生育率对经济的影响,个人认为利大于害。
(1)利在于:①为提高国民素质与人力资本质量提供机会。②符合智能化、自动化对人力的替代,有利于新技术推广与普及。③是发达经济体的共通常态,是个体化、自我化的必然。④引导需求结构向高端化、服务化发展。⑤从长远看,也是中国人口的调结构,再经过三代人左右的时间,实现人口稳定在十亿左右。
(2)不利在于:①集中在劳动力供给不足的担忧上,这一观点经不起检验。②只有多子化才能养老的担忧也经不起检验。技术进步与模式创新,会极大替代人力养老。③老人社会活力有问题,也有解决的可能。那就是安排好退出机制,为青年人提供空间与舞台。
刘根荣(厦门大学经济研究所):(1)人口出生总量下降,意味着劳动力要素的供给在未来会呈现下降趋势,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力要素的短缺将制约中国经济的潜在产出水平。(2)居民的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会受到人口结构的重大影响,老龄化可能制约总需求的扩张,从而使中国经济面临总需求不足的长期制约。(3)年轻劳动力是社会创新的主要驱动力,也是产业升级的关键因素,年轻劳动力的短缺会导致社会整体创新能力下降。
孙 军(淮海工学院):中国的最大特征是人口基数大,人口红利快速消失。2017年底60岁以上的老人数量超过了2.3亿,2020年之后中国老龄化的速度还将持续加快,巨大的社保养老负担将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
丁 可(日本亚洲经济研究所):低生育率和老龄化对企业家精神的抑制是毁灭性的。从日本的教训来看:(1)大部分企业里,中老年的比重都在不断提升,年轻人很难有出头的机会。尤其在适合创业的30岁年龄段,很难在重要的岗位得到历练。(2)人口下降,国内市场萎缩,导致初创企业普遍缺乏投资和扩张的愿望,不愿做大。(3)老龄化导致整个社会心态消极,对新生事物,新兴产业缺乏兴趣。
李新颜(方正和生投资):老龄化是个结构性问题,低生育率加速老龄化,深度老龄化凸显养老及劳动力短缺问题。抚养人口和劳动人口之间的平衡面临急速的挑战。中国的老龄化程度在2050年前后达到峰值,然后随着人口总量的下降进入平缓期。老龄化的挑战主要在2050年之前的深度老龄化阶段。
(1)人作为人力的角度看,人口红利已经成为过去式,人口负利及伴随而在的抚养人口激增,凸显劳动力短缺,用工成本上升,成本优势弱化会影响国际竞争力。
(2)人作为消费人口的角度看,老龄化转折点前后会出现消费总量的断崖式下滑,对经济冲击明显。
苏 健(南京市社会科学院):未来劳动年龄人口占比不断下降和人口不断老化,将导致劳动力绝对与相对的减少、劳动力成本的提高、社会保障支出的增加、储蓄率下降等问题,从而影响经济增长。
沈晓杰(报人):分析人口和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应该冲破传统人口红利思维的套路。在未来十多年就将出现AI和相对长生不老的时代,那种靠大规模低质量人口增长来推动经济的发展的思维,可画上句号。
张少军(厦门大学):(1)人口数量是规模经济的基础,是中国以大国经济参与全球竞争的利器。(2)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属于供给侧,从需求侧来说年轻人口比年老人口对消费的促进作用可能更大。(3)人多不是问题,关键是组织人进行生产和生活的方式,故应该改变对人口多的偏见。
赵正宇(南京市园林局):(1)大城市自然增长为负,主要为机械增长,可能导致小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区域发展凋敝。(2)以年轻劳动力为主的传统产业的转移与调整,如纺织、服装、建筑、园林等传统产业。(3)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经济的市场前景依然很广阔,健康、医疗、养老、社区和终身教育产业向更广更深发展。
包 特(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1)随着我国的产业逐渐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和创新密集型升级,低人口增长很可能并不会带来未来产值增速的下降,反而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2)低人口增速可能确实会在一些行业,特别是养老、医疗和家政服务业造成局部的劳动力缺口,但政府可以考虑通过补贴和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待遇和职业技能,和鼓励企业研究人工智能以及机器人技术在其中的应用等方式未雨绸缪,化解潜在的供给不足的问题。
张月友(长江产经智库):低出生率对应的是人口老龄化,低出生率对经济的影响和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影响是一枚硬币的两面:(1)劳动力资源上。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社会负担率上升,劳动力会发生短缺,制造业用工成本会进一步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下降,经济的潜在产出水平也将受拖累。(2)对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影响。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生产满足老年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增加,产业朝着服务化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将加快。(3)城市化。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和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中国的人口城市化进程将进一步加深,将直接给目前正在加速推进的城镇化带来反思。总之,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增长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楼稼平(宁波布衣):(1)2017年的人口出生数量“减少”,是比上年、比预计“少生”,但绝对数仍然是增加的,所以,至少对未来一二年间经济发展的影响,应该不大。(2)随着二孩政策的持续,以及人口预期寿命的增加,出生人口与老龄人口都会快速增长,可预见在今后10年内,以前独生子女潮中出生的35-40岁年龄段的上下,极可能出现两头都大的年龄结构分布状态,这意味着这个年龄段就像一根扁担,一头是高位老年抚养比,另一头是高位少儿抚养比。这对未来10年中国经济发展将构成极大的挑战。(3)这种两头都大的人口年龄结构,最终会扭转人口老龄化趋势,这是二孩政策最为鼓舞人心之处,所以应当坚持不懈。
陈 柳(长江产经智库):人口数量和结构的变化将导致农村、小城镇人口的减少,部分城镇和农村区域凋零,这就要求我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时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在构建通达交通体系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布局时,应当考虑到中长期我国人口不足以支撑中西部地区的大规模城镇化,现在就要更加注意城镇集中和集聚,振兴乡村不是均衡用力,而是要将部分地区较早定位于生态保护区,减少开发,将生产力布局与人口集聚趋势相协调。
颜银根(南京审计大学):(1)劳动力供给不足,导致中国工资水平进一步提升,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全球竞争力大幅下降,劳动密集型产业批量退出;(2)抚养比大幅增加,导致中国未来社保基金不足,政府税收可能会加重,导致未来消费水平和创业创新动力不足。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