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光南回忆造芯:资金不足借用别人实验室(3)

2018-05-09 17:16 来源:来源:新京报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片来源于网络  对话倪光南


  “芯片禁售事件给人的教育挺大,比我们讲一百遍都有用”,倪光南穿梭在五道口的路上,这是他一天里难得的悠闲时光。


  如今,他已经79岁,经历联想、方舟的波折后,他再也没有实际加入到任何一家公司。2013年,倪光南发起成立中国智能终端操作系统产业联盟,致力于推广国产操作系统。


  谈“芯片自研”


  资金不足,借用别人实验室


  寻找中国创客:你的助手梁宁写的《一段关于国产芯片和操作系统的往事》一文在网上广泛传播,现在回忆起来,联想的那段经历,芯片研发具体是什么情况?


  倪光南:我们持续感受到芯片的重要性。


  1980年代,中国在第四代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上落后,早期能生产大型计算机的包括美国、前苏联、英国、法国,中国是第五家。


  第三代计算机的集成电路主要是单片、中小规模的,都还是国产的,但到了第四代超大规模计算机时,我们发现没有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就做不下去了。


  上世纪80年代,我们有的成果,比如汉子激光照排,包括联想式汉卡,都是计算机的一个扩展功能,不是计算机主体。那时候我就觉得中国要做计算机,就一定要做芯片。


  集成电路怎么做?企业很小,没有那么多的投入。当时有一个909工程(编者注:1995年12月,中国电子工业有史以来投资规模最大的国家项目——“909”工程确定,其内容是建设一条8英寸、0.5微米技术起步、月加工2万片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生产线。“909”工程是国家发展微电子产业重点工程的简称,其主体为上海华虹集团。投资100亿),但实际上比起国际发达国家的投入依然很小,有一部分投资还是企业投的。


  寻找中国创客:资金投入不足,如何做芯片研发?


  倪光南:当时在联想时觉得,集成电路的设计可以做,设计投入不大,这是力所能及的。芯片的设计需要EDA软件和一些测试设备,也很昂贵,因为我们跟一些客户关系好,就到别人家的设计实验室做设计,借用别人的工具。


  当时为了节省费用,大半年左右,计算所孙祖希研究员带着年轻人到新加坡CHARTER公司的设计实验室做投片,就这样用很少的钱做出汉卡的芯片。设计公司比较容易起步。后来中国也有成百上千设计公司,投入较小。目前我国在芯片设计上并不比国外落后很多。


  在我离开联想前,我们后来一共研发了5个ASIC(专用集成电路),用在汉卡、汉字打印机、微型机上,获得了成功。尝试从集成电路设计入门的思路走通了。很多企业在设计上都起来了,设计以人的智力为主,再加上一些工具,起步低。中国目前设计业发展不错,跟国际上大体差不多。

财经屋声明: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