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点鼠标8万次:电影修复师是如何工作的?(4)
2018-01-16 17:11 来源:来源:新京报
单调,是修复师们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必须对抗的。
“一天坐在那里就是点点点鼠标。”,朝九晚五的工作中,他们每人每天大约修复4000帧影像,平均点击鼠标8万余次。
王峥年轻时,一下班就约着一帮哥们儿喝酒撸串儿、唱歌打篮球。几年后,他成了“师父”,带领团队里的年轻人。如今10楼修复室里坐着的都是外聘的20出头的90后大学毕业生,平均年龄24岁。几乎每个人的椅子后面都放着软软的靠枕,久了,伸个懒腰,起身倒杯水,再坐下工作。
“现在做修复,流动性大,能坐下来做到半个月以上的孩子,基本就能适应这份工作的状态。”王峥说,他挺感谢这些年轻同事能坚持下来修复老电影。
除了声音修复环节,大家在修复室工作时基本都备着耳机,放着音乐排解。时间长了,爱听的歌循环了好几遍,只好点开手机有声电台听小说、听演讲。
王峥正在展示修复完毕的抗战文献纪录电影《燃烧的影像》。电影资料馆提供
“有一万种方式让你的生命有价值”
王峥至今记得多年前对《鼠与蛙》的修复。那是1931年的一部黑白默片,也是中国真人电影史动画片中的第一部。
2011年,在中国电影资料馆的一次素材整理中,工作人员发现《鼠与蛙》的胶片基底已经非常脆弱,需要尽快抢救。片子经过数字扫描、手绘等手法修复。绘制背景层、镜头中人物动物抠像、重新至入背景。最终修复好的画面几乎不存在噪点和闪烁。“修复这些年代的老电影,是在为那时的影像,留下宝贵的资料。修复中,我们必须秉持的原则就是‘修旧如旧’,让老电影回到最初的样子。”王峥强调。
“修旧如旧”的调整空间里,电影修复师们也在创造自己的价值。
修复上世纪50年代越剧电影《梁祝》时,影片颜色应该在如旧的基础上偏向复古还是偏向鲜亮?这是修复后期一个较大的争议。“有些观众记忆中看的拷贝版,是显旧斑驳的那种。但我还是尝试了一个较新感觉的版本。”王峥说。
于是,便有了宁波中国农民电影节上色彩斑澜的全新版本。
修复好的国产老电影,会在资料馆放映厅内排期放映,10年做下来,“到小西天的电影资料馆看修复后的老电影”,有了属于它自己的口碑。许多青涩的大学生、上了岁数的退休老人,愿意到这里发现经典、重温回忆。
八九年前,电影资料馆每周只放三场电影。如今,除了周一,资料馆每天都有排片,两个放映厅同时播放。为了满足人们的观影需求,电影修复师们的工作量早已超过了每年150部影片的硬性要求。除了资料馆本身的放映,他们还会不时收到外部影展、修复合作的邀请和需求。
仅2017年一年,胶转数机房就扫录了3800多本胶片,共600多部影片。这是7年前的6倍。
日复一日接触经典作品,修复师的眼睛越来越犀利。王峥和爱人去电影院观影时,经常指点画面中的问题。对比现在的电影,他时不时会疑惑:在没有监视器的胶片时代,那些经典桥段是怎么拍出来的?从场工到导演,是怎样的技术水准?
他对自己参与修复的经典老片,有感情也有敬畏,“人家当时费了这么大力气拍的,不容易。你怎么把这些东西给恢复到一个较好的状态——这就是使命。”
十年,王峥从刚出校门的小伙子,成了有了家庭与新生宝宝的爷们。有时,他会想起2008、2009年那段疲累单调的岁月,一度他曾视之为职业低谷。“现在想想倒觉得挺好,人必须得历练,尤其是男人,应该有那么一段时间。”
和当年的王峥一样,团队里的新人等待这自己修复的电影重新搬上荧屏。他们会走进电影院,在黑暗中默默观看,在心里给自己一句“牛,这段我做的!”
经过的路成了必需,电影修复师的青春,随着经年累月的无数次修复,再次无痕刻印在每一帧老胶片中,留了下来。
王峥曾记下一句电影台词:有一万种方式让你的生命有价值,让它属于你的时代。
电影修复之于他们,应如是。
本文来源:剥洋葱people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