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点鼠标8万次:电影修复师是如何工作的?(2)
2018-01-16 17:11 来源:来源:新京报
这是王峥和团队在“修旧如旧”原则基础上调整修复的老电影。作为中国电影资料馆的电影修复师,他们的工作是保存、修复、挽救上世纪20年代后的国产胶片老电影。
十年间,电影技术剧烈变革,数字化介质代替胶片电影成为潮流。偶有推出的胶片影像,也需转成数字化格式在院线播放。胶片成了复古怀旧风的代名词。而在时间迭代中,曾留存过几代人时光的胶片电影,变得脆弱且易逝。
重复上万次的点击、调整,经年累月重复相近的动作,电影修复师们在精细中对抗单调,在一帧帧老胶片里,寻找此身此地的价值。
对于修复老电影,有人质疑:现在院线电影层出不穷,多少人有意识、有精力去看老片?当老者老去,是否还有观众想看上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的电影?
“可能经典老片多少都是小众的,不能要求所有人都喜欢。但我希望,当大家想看时能有机会,而不是可惜片子再也找不到了。”王峥说。
1月11日下午,电影资料馆修复室内,一名一线修复师定格一帧画面后做精修。新京报记者王佳慧 摄
三五分钟的片子,胶片断了十几次
王峥就职的中国电影资料馆里,保存着1922年以来的3万多部中国电影,拷贝素材超过60万本。每年,资料馆选片委员会的专家学者们从中选出需要修复的老电影,并按照需要抢救的严重程度与特定影展时间确立修复顺序。
要修复的原始影片素材,首先要在资料馆的西安库进行物理修复,之后才会运到北京进行数字修复。胶片会先送至北京百子湾的东郊库,在那里缓冲、拷贝,然后再被运到小西天电影资料馆本馆。
在资料馆的12层,有一间二十平米左右的胶转数机房。这里,电影修复师们要进行数字修复的第一步——胶片数字转化。
机房正中的地面上堆放着十几摞近一米高的胶片本,直径20厘米的胶片本每盒可盘放300多米长的胶片,记录10分钟的影像。一部90分钟的电影,就需要胶片本9-10本。
胶转数机房空地上堆放的胶片盘,一部90分钟影像,需要9-10个胶片盘存放。新京报记者王佳慧 摄
金属盒里的胶片由带着手套的修复师取出,放入机房内的超声波洁净仪中。每次清洁,大约需要5-10分钟。清洁完毕后,胶片被拿到一面玻璃之隔的胶转数机器中,在高速率照相机下扫描每一帧,对胶片进行数字化转换。
在机器的张力下,这些六七十岁高龄的老胶片脆薄易折,身子金贵。工作人员必须在监视器前紧盯闪过的每一个画面,一旦出现胶带弯折、断裂等问题,必须人工手动整理胶带调试运转,甚至再次进行物理修复。
“不同时代的片子,音频格式不同,数字转化时设置也有差别,否则会有嗡嗡的电流声。”2010年进入胶转数机房工作的焦翔回忆起早年,机房里只有他一个工作人员,所做的在国内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遇到具体操作问题都得自己琢磨。“比如60年代之前的片子音带是变频式,70年代之后多是电激式。当年搞明白两种音频在胶转数时格式数据的不同设置,就用了不少时间。”
一般来说,胶转数的时间至少是电影本身时长的两倍。如果胶片质量不好,转换时间就没了定数。“年代久的胶片有折痕、断痕,我们扫片子时遇到画面中断会重新命名下一段,怕乱了。”焦翔的徒弟胡晓彬曾转换过一个三五分钟的片子,中间断了十几次,他给这段片子起了16个名字。
胶转数做了7年,工作量大的时候,摞在机房里的等着数字转化的胶片盘,比胡晓彬这个30岁的小伙子还高。
机房里的胶转数机器。新京报记者王佳慧 摄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