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点鼠标8万次:电影修复师是如何工作的?(3)
2018-01-16 17:11 来源:来源:新京报
雪花点、划痕、爆破声,每一处都必须处理完善
胶转数完成后,胶片上的影像、声音等所有数据都被传输至馆内中央存储处理器。电影修复师们会在10层的修复室,进行数字化修复。
那是一间十几平方米的操作室,17台电脑屏幕定格在不同的电影画面上。画面的每次更换均以“帧”为单位。1秒24帧,100分钟的电影约有14万余帧。不同的修复师,负责电影的不同片段。
33岁的王峥,大学一毕业就钻进胶片电影修复行当,已做了十个年头。一度,他每早9点就坐在电脑面前,打开修复软件,定格画面,像PS修图一样固定图层、精修局部,对每帧画面进行调整。画面上的雪花点、脏点、划痕,声音里的断音、爆破声,每一处细节都必须处理完善。
不同影片,损伤情况不尽相同,年代久远的片子,如果统一设置电脑自动修复数值,会损坏画质,王峥每次都要判断不同影片的损伤程度,设置不同处理参数。
“修旧如旧”是修复中最重要的原则,若因强行修复影响了画面质感,王峥们宁愿留下瑕疵。
相对于胶片中段来说,每一盘胶片的头、尾部分经常受触碰,画面脏、易有划痕,修片时的工作量要多出4-5倍。
通常情况下,一部简单易修的电影,2周左右可以完成修复。如果遇到原始素材条件差的,工期很难确定。“有些胶片拱起的片子,我们会用动态抠像、焦点追踪来还原最初画面。但有的片子,为了不影响原始信息保存,我们修的标准会视情况而定,可能会修好多版。”王峥解释,比如原始胶片满是雪花的电影,如果修得很干净就把画面全都破坏了。
导演谢飞1990年的作品《本命年》,曾由王峥等人修复。修完后,谢飞看了第一个镜头就提出了不同看法。当年拍片时,谢飞想在影片中表现的是一个阴暗的地下通道,只在前方有光亮,画面里姜文一个人的背影在逆光的镜头下摇摇晃晃地走。但修复后的影片中,光线比原片强,除了姜文,地下通道里的其他人也能被看到。
“我们机器扫描的时候用的是全曝光,为的是把胶片上的所有信息保留下来。”王峥说,这就是电影修复与电影创作的不同。“我们最该做的是保留好信息,为合适的版本提供最全的取舍空间。”
胶转数过程中,胶片薄脆易折,修复师在手动调试。新京报记者王佳慧 摄
每天修复4000帧,点击鼠标8万次
在王峥刚进入中国电影资料馆工作时,恰好赶上2006年底中国电影资料馆刚刚启动了“电影档案影片数字化修护工程”项目,在中国大陆地区率先开始了发现、收集、拯救、保存中国胶片电影的工作。学计算机专业的王峥对电影感兴趣,又喜欢自己琢磨机器运作、电子技术,从此专攻胶转数之后的精致修护。
早期,修复团队人少。“很多(工作)是新的,挑战摸索,连找国外的文献都很难找到。”王峥经常遇到电脑故障、软件卡顿的问题。“自己琢磨各个操作系统之间的连接、硬盘录像机互通设置”,有时候电脑技术服务人员调试几次都处理不了的问题,他一个人捣鼓对了。
法学专业毕业的焦翔,2010年进入胶转数机房时,是里面唯一的工作人员。胶转数机器换新,他从最基本的机器设置做起,琢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从国外进口的机器只配有英文说明书,里面全是与操作相关的专业词汇。焦翔没办法,翻着字典一个词一个词挨着查,一整本说明书上写满了批注标记。
11年过去了,电影资料馆主馆修复团队已经有30多人,王峥和焦翔成了元老级人物。管理团队,带徒弟。
胶转数机房的工作人员从1名变成了3名,仍在一线工作的胡晓彬记得,新人刚来时机房里最热闹,大家聊天有新话题。“但聊完了,也就没得聊了。”
机房里,机器运作的声音与醋酸胶片散出的味道,长年陪伴着他们。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