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比海尔还赚钱的冰箱巨头 新飞电器为什么停产?(6)

2018-01-04 16:59 来源:来源:澎湃新闻


  丰隆时代的文化冲突:员工从主动救火到“让它烧吧”


  实际上,在刘炳银去世半年前,新飞电器的股权结构就发生了变更。2001年2月,丰隆股份将豫新电器的6%的股权收购,这样一来,丰隆电器的持股比例就增加至51%,新加坡方获得控股权。


  虽然控股权变更,但是根据合资章程,中方仍然拥有合资企业的经营管理权。


  刘炳银去世后,李根接过了接力棒,出任新飞集团和新飞电器董事长、党委书记。接手后,李根立即对管理部门进行了压缩,并将原来的垂直式管理模式改变为扁平化的管理模式,由之前的“权力垄断”变为放权给团队,并推行激励机制。


  “2002年新飞一举打破行业排序连续6年不变的格局,首次由行业第三跃居第二,2003/2004年,新飞又连续稳居行业第二把交椅。”李连印在书中写到,2004年新飞再次实现历史突破,冰箱销量突破200万台,达到210万台,同比增长21%,创历史最高纪录。


  李根的时代并未持续多久。2005年9月,新乡当地政府以5.1亿元的价格将39%的股权出售给了丰隆股份,丰隆电器在新飞电器的持股比例一跃提升至了90%。至此,丰隆终于获得了新飞电器的经营管理权。


  2006年11月,马来西亚人张冬贵取代李根掌管新飞电器,并对新飞电器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中外方两种管理方式以及企业文化的冲突也自此开始。


  “大批来自新加坡的管理人员空降到新飞。”一名原新飞电器的中高层人士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在2005年股权转让时,新飞电器的中层管理人员不超过100人,但是到了2010年,这个数字已经飙升到了400人。


  管理人员的迅速膨胀也导致决策流程变得更加繁琐,效率变得低下。李根时代的“总裁(或总经理)-副总裁(或副总经理)-管理部门执行”决策流程,最终变成了“总裁-首席运营官-高级副总裁-副总裁-各级管理部门”,“光是出差报销一项,没个三五天都签不完字。”


  “因为企业不是我的,我是被高薪聘请进来管理企业的。”张冬贵曾直言不讳地表示。


  “正式工、农民工,都是新飞主人翁。”这是一句在新飞员工中流传甚广的口号,不过,张冬贵对此颇为反感,在他看来,企业是老板的,老板才是主人翁,员工不过是雇员。


  “每年初六初八公司上班第一天,刘炳银都要带着中高层干部在门口夹道欢迎员工上班。”上述中高层人士称,“新加坡管理人员进来之后,这些都慢慢取消了,他们可能觉得你们是员工,你来上班是应该的,我还欢迎你干啥?”


  “过年过节,公司回坚持发米面油这些节礼。”他告诉澎湃新闻记者,有员工曾建议直接发钱,但被刘炳银拒绝,“别的单位看到新飞就会觉得新飞好,带回家家里人高兴,新飞员工也有自豪感。”


  只要不是出差在外,刘炳银每天八点钟都会穿着“新飞蓝”的工装出现在公司空地上,与公司员工一起做广播体操,“每个月公司还会给职工集体过生日,公司食堂会改善下伙食,大家一起乐呵乐呵。”


  在张冬贵的文化再造下,刘炳银时代留下的文化逐渐被抛弃。

财经屋声明: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