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比海尔还赚钱的冰箱巨头 新飞电器为什么停产?(5)

2018-01-04 16:59 来源:来源:澎湃新闻


  “多元化”失之交臂:拒绝上市,曾两次试图进入空调行业


  “新飞冰箱的销售量从1996年的120万台增长到2000年的160万台,但销售额却一直徘徊不前,利润率也从1996年的16%逐渐跌到2000的6%以下。”李连印在书中披露的数据,显示了新飞电器不断积累的下滑风险。


  “与走多元化的美的相比,1997年美的品牌价值为29亿元,而新飞的品牌价值高达32亿元。2001年的时候,美的系列产品的销售额几乎接近150亿元,而新飞的销售额却在25亿-30亿元之间徘徊。”而与冰箱行业“四大家族”成员的科龙、荣声、青岛海尔相比,差距就更大了。


  “‘大而全’有啥用呀?海尔不是搞了许多新玩意吗?实践证明也没啥值得可牛的嘛,实现利税还没有我的三分之一多呢。”《广告到底》一书,披露了刘炳银对于“多元化”的看法。对于企业上市,刘斌银也不以为然,“上市,上市!北京的、上海的、深圳的。。。。。。一拨一拨中介跑过来‘鼓捣’新飞上市,一分钱不要,白帮忙,我都没动心。我对他们说,上市不就是搞钱嘛,我的钱还没地方花嘞,银行还向我贷款哩”,在《广告到底》这本书中写到。


  1993年,美的电器和青岛海尔纷纷登陆资本市场,利用资本市场便利的融资条件,两家企业在多元化的路上越走越远,将新飞远远地甩在了身后。


  在意识到差距之后,刘炳银也曾两次推动新飞进行多元化,进入空调产业。不过,两次都未能如愿。


  第一次是在1997年下半年。当时惠而浦在深圳投资的蓝波空调连续亏损三年,惠而浦决定以2亿元的价格“清盘”蓝波空调。


  不过,试图接手进而实现新飞“多元化”的想法,却遭到董事会新加坡方的反对。“出乎新飞电器中方高管的预料。”李连印在书中称,作为豫新电器代表的徐晓东认为,盲目介入空调产业风险过大,而丰隆集团的董事高嘉林也对此表示赞同,这项收购决定最终被董事会否决。


  新飞电器第二次试图进入空调产业是在2000年初。当时,新飞电器试图收购广东中山市三荣空调电器有限公司。“甚至连交接时间都基本上跟三荣公司谈好了。”上述知情人士告诉澎湃新闻记者,这项收购再次被丰隆电器和豫新电器否决,理由同样是不希望新飞电器盲目扩张和搞“消耗战”。


  “特别是在刘炳银同志的晚年,新飞中层乃至高层管理人员都缺少决策自主权,不能适应市场的快速变化,使得新飞的市场反应变得非常迟缓,加之营销手段和营销平台都相对滞后,新飞电器的整体业绩开始下降,应对市场变化一度陷人被动局面。”《广告到底》一书中写到,眼静睁地看着销售业绩迅速下滑,这让刘炳银十分恼火,脾气也越来越大,他甚至不停地更换销售副总和区域经理,企望通过人事任免这根“杠杆”来激发下属的潜能,刺激销售业绩的复兴。


  不幸的是,2001年9月15日,刘炳银因胃癌在广州南方医院病逝,享年61岁。至此,新飞的刘炳银时代彻底终结。直至生命结束,刘炳银也未能带领新飞走向“多元化”。


停产中的新飞电器

  停产中的新飞电器 

财经屋声明: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