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重组发生三大变化 五大因素影响重组绩效(3)
2017-12-20 11:22 来源:证券时报
(1)以股票支付方式完成的重组事件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增幅相对较低。这可能有以下原因:一是上市公司在以股票支付方式完成重大资产重组时,往往并未充分考虑重组动机、样本企业和目标资产的整合优化、如何持续经营管理等各方面问题,从而导致所购买的资产并未发挥应有的作用,进而影响了上市公司业绩;二是以股票支付完成的重组事件平均溢价较高,对重组后的业绩影响负面。研究样本中,股票支付重组事件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增幅仅为0.4%,远低于非股票支付样本(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增幅为10.81%)。
(2)非国有企业完成的重组事件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增幅相对较高。非国有企业的大股东一般积极参与公司管理,其管理层的行为目标与股东保持一致,公司一般具有良好的长效激励机制,这都有利于非国有上市公司创造更多的企业价值,从而推动企业并购绩效的提高。研究样本中,非国有企业完成的重组事件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增幅为3.46%,高于国有企业样本(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增幅为2.59%)。
(3)交易规模与净资产收益率增幅、营业利润率增幅均正相关。交易规模越大,越容易发挥协同效应,能够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成本,有利于重组绩效提高。研究样本中,交易规模大于20亿元的重组事件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增幅为9.15%,平均营业利润率增幅为7.13%,均高于交易规模小于20亿元的样本(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增幅为0.48%,平均营业利润率增幅为3.25%)。
(4)并购经验与营业利润率增幅正相关。研究样本中,重组次数为两次或两次以上重组事件平均营业利润率增幅为6.47%,高于重组次数为一次的样本(平均营业利润率增幅为3.61%)。
(5)行业相关性与营业利润率负相关。研究样本中,行业相关性较强的重组事件平均营业利润率增幅为1.1%,显著低于行业跨度较大的样本(平均营业利润率增幅为9.96%)。这可能是由于样本上市公司在进行以横向整合和垂直整合为目的行业相关性较强的重组时,原来预期过高,而在后期整合过程中企业文化和管理制度等方面磨合得不太顺利,效益没有增加,成本反而增加了;而在进行以买壳上市、业务转型为目的行业跨度较大的重组时,上市公司把原本低效的资产甩掉后,重新发展新的业务,进而达到转型的目的,重组后业绩增长明显。
值得进一步说明的是,“行业相关性与营业利润率负相关”是基于2010年-2014年样本所得出的结论。实际上,横向整合和垂直整合对并购绩效的影响在2016年6月重大资产重组事件审核趋严后才体现出来。选取2010年1月-2016年5月和2016年6月-2017年11月两个时间段进行研究,计算完成重大资产重组事件的股票在首次公告日前10天至后100天相对于沪深300指数的区间涨跌幅并进行排序。聚焦涨跌幅前30的公司,2010年1月-2016年5月,涨幅前30股票中46.67%为买壳上市、业务转型的企业,横向整合和垂直整合的股票占比为26.66%;2016年6月以来涨幅前30股票中,买壳上市、业务转型的标的只占13.33%,而横向整合和垂直整合的股票占比高达46.67%,这说明并购重组对个股行情的催化,2016年6月后已从行业跨度较大的并购向产业链整合转变。
上述指标中,对并购绩效影响最大的是交易规模,其次为行业相关性,再次为企业性质。根据指标对并购绩效的影响强弱,选取交易规模大于20亿元、行业跨度较大的非国企重组样本,共计29家上市公司,其中有20家上市公司重组完成后三年的净资产收益率增幅和营业利润率增幅均大于0,如表1所示,其在首次披露日至重组完成后三年内股价平均涨幅高达209.01%。
在交易规模小于20亿元、行业相关性较强的国企重组样本中,选择重组完成后三年的净资产收益率增幅和营业利润率增幅均小于0的上市公司4家,其在首次披露日至重组完成后三年内股价平均涨幅为74.36%,远小于前述20家上市公司股价涨幅。
由此可见,重组绩效的好坏对股价的影响程度显著不同。重组绩效与股价相关性是一个较大的课题,限于文章的篇幅,在后续的文章中再进行探讨,下面只对重组对股价的影响做总体分析。
超额收益率分析
2010年1月至2017年11月所发生的1242次重大资产重组事件中,有1036次处于完成状态。以上述1036次重大资产重组事件为样本,分别从短期和中长期两个层面来分析重大资产重组对股价的影响。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