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药神》背后的故事:人物原型确有其人

2018-07-04 17:16 来源:来源:睡眠冰室

  原标题:他不是药神:走私印度白血病仿制药背后,那些你不知道的故事


  为便于大家厘清文章逻辑,笔者将从以下五点展开:


  1


  这种病,有多可怕?


  电影里所描写的这种病症,就是背景真实事件中的,叫做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hronic Granulocytic Leukemia, CGL)。


  所谓粒细胞,是一种细胞质中包含颗粒体的白细胞,正常状态下,它会由补体调节蛋白调控,并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成。但是,某些人体内的费城染色体(Philadelphia chromosome)会发现染色体易位现象:也就是九号染色体中长链的 ABL 基因,会与二十二号染色体上長链的 BCR 基因发生并列性易位,而产生一种新的融合基因(fusion gene)。


  费城染色体易位产生的融合基因


  发生费城染色体易位之后,就会导致人体骨髓中的主要粒细胞从此不受控制地增长,并在血液中不断地积累,无限增生。这种粒细胞恶性增殖的疾病,也就是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粒细胞恶性增殖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每年所有的白血病新患者中,约有 15% 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这种病症的发病演变分为慢性期,加速期与急变期。


  在慢性期阶段中,患者通常没有什么明显的病症,或是仅有一些乏力、左侧疼痛、关节疼痛或者腹胀的不适感。只有在验血时,才会发现白细胞总量有偶然性的增多。慢性期的长度一般各有不同,取决于疾病何时被诊断以及治疗的介入时间。如果没有进行治疗的话,疾病就会进入加速期。


  在加速期阶段,患者的症状与表现与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患者很相似。而且加速期非常重要,因为此时已经暗示疾病在持续恶化,并将向急变期转化。在加速期阶段中,药物治疗通常已经效果甚微了。从慢性期到加速期,一般患者可以渡过 3 到 5 年。


  外周血象(格伦沃尔德氏染色):已被标明的增殖的粒细胞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一旦病症进入急变期,患者的状况就会急转直下,很快就会死亡,目前也没有什么有效治疗手段。在影片中医生说某角色已经进入急变期,就是这个阶段了,再多的就不剧透了,看过的自然知道……哎……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具体症状包括:左侧、上腹肿痛脾脏肿大、肝脾及淋巴结(颈、腋下、腹股沟)肿大、萎靡不振、晚间睡觉时大量出汗、关节疼痛、发热或低烧、喉咙痛,口腔发炎等、而且经常有牙龈出血,此外伤口难以止血。另外还有贫血、消瘦、有青紫皮试症的血小板减少症等症状。


  虽然这种病症看起来挺恐怖的,但是也不用过分担心,因为它虽然发生于全部年龄的人群,但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绝大多数患者通常都为中年或老年。而且每年疾病发生率,在 10 万人中仅有 1 到 2 例,还是比较罕见的。此病目前已知的最大诱因,是电离辐射(高频短波长的高能电磁波)。二战时广岛和长崎遭遇核打击后,当地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患病比率出现了大幅上升。


  2


  「格列宁」,到底值什么价?


  整个电影的核心矛盾,就围绕着这种叫做「格列宁」(电影中为化名)的药的价格。在讨论它具体值多少钱之前,笔者先说下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发病原理,前面也说了,当9号和 22 号染色体交互易位之后,会产生费城染色体及 BCL-ABL 融合基因。


  而致病的根源就在于,这种融合基因可以编码出 BCL-ABL 融合蛋白,它具有很强的酪氨酸激酶活性,可以激活多条信号转导途径,同时还能对细胞周期进行调控,导致细胞恶性增生,具体表现为细胞的正常凋亡出现障碍,降低骨髓基质细胞之间的粘附性,介导粒系细胞增殖与转化等等,最终导致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发生。


  中期细胞荧光原位杂交里呈现的费城染色体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关于这种病的治疗,在 90 年代或以前,只能使用化疗干扰素,羟基尿及骨髓移植等等治疗手段。也就是影片中那些病人如果得不到药,只能接受的治疗方式。


  1990 年时,瑞士一家医药公司开发出了一种专门针对此病的药伊马替尼(Imatinib),这家公司在 1996 年兼并了另外一家公司,组成了后来的瑞士制药巨头*制药,也就是电影中的那家。而伊马替尼在商品化之后,有了一个新的商用名字——「格列宁」(电影中的化名)。是的,影片中的所有爱恨情仇,都是有它而起。


  「格列宁」,或者说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机制,就在于它可以通过结合 ATP 上接近 BCR-ABL 这个结合位点而工作,锁死它以关闭或自抑制结构,因此抑制了酪氨酸激酶的活性。


  「格列宁」的治病机制


  更重要的一点在于(对癌症治疗有兴趣的请关注这里),由于 BCR-ABL 酪氨酸激酶只存在于肿瘤细胞中,而不存在于正常细胞中,所以伊马替尼的工作原理,可以被视为一种标靶向的治疗,针对一个靶子攻击而不误伤,结果就是只有癌细胞通过伊马替尼药物而死亡,不会损伤到正常细胞。


  而且,伊马替尼的这种治疗方式,是在癌症治疗中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靶向治疗,也为后来治疗其他癌症起到了重要的参考性作用。


  「格列宁」的临床效果数据


  可以说,「格列宁」的诞生,是众多医疗专家的科研结晶:大量研究者通过筛选药物库,来寻找那种有机物才是那一发指向标靶的子弹,可以高效抑制蛋白质。随着不断地筛选,他们终于发现了 2-苯基氨基嘧啶这个化合物。再通过进行了大量的测试之后,又确定了引入甲基和苯甲酰胺基的修饰,来帮助它增强结合性能,从而产生了伊马替尼。伊马替尼的开发者布莱恩·德鲁克尔、尼古拉斯·莱登,也获得了 2009 年美国拉斯克奖和 2012 年日本国际奖。


  用通俗一点来说,某种意义讲研发这种新药品的过程,基本上就和《阴阳师》里抽 SSR 是一样的撞大运概念。而「格列宁」更是一张神级 SSR。


  生命无价,但是人类科技的结晶,是有价的。所以,关于「格列宁」的定价高昂,你可以说它不合理,但也可以说,它在当时确实值那个价。换一个角度想想,如果没有巨大商业价值潜力的驱动,没用暴利的诱惑,会有那么多专家组成的团队出于完完全全的人道主义,花费巨额经费和人力进行高效开发吗?(不多扯了,多说又会扯到经济自由化的利与弊了)


  还有一个需要知道的点:前面提到的瑞士*制药公司开发药物,并不是只有「格列宁」,它投入了八百多亿资金研发,最终能保证研发成功的只有 21 种,能够大卖的更是只有「格列宁」等几款。暴利面前,医药企业也终究是商人。所以,风险和利益并存,也是促使「格列宁」「天价」的一个原因。

财经屋声明: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