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隐形价目表:真的会成为求职路上的障碍吗?(2)
2018-06-08 17:12 来源:来源:中国青年报
“隐形价目表”真的是求职路上的障碍吗?
求职毕业生:“你们知道我是谁”,而非“你们希望我是谁”
英熙参加的暑期实习,和正式招聘流程挂钩。如果实习表现得到老师们的充分认可,就有可能拿到“面试直通卡”,提前打入决赛圈,提升拿到offer的安全系数。
开局的当头一棒,没有影响到英熙的求职积极性。随着时间推移,在办公室老师眼中,实习生的学历如何,渐渐被“靠谱与否”这件事彻底取代。
比如第一天被领导“最看好”的名校女生,工作习惯“摸鱼”,上班时间看美剧、打游戏,频繁请假,无故缺勤;而英熙一直每天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虚心向老师、同事请教,很快赢得前辈的信任和好感。
整个实习项目有一两百个学生参与,该群体中顺利拿到offer的,仅有五六个幸运儿,英熙是其中之一。
最近被拉进同一批入职的新人群,英熙看到,若要按结果来归类,似乎依稀可见“隐形价目表”的影子:本科生少,硕士生多,名校和海归背景的多……但是英熙清醒意识到,招聘并不如很多人想象得那样“名牌至上”,单位想要的,是“对的人”。
例如同届一个小伙伴,大学相对普通,按说简历本该被人力资源部淘汰的。英熙观察到这个毕业生,突出优势是交际圈广泛,情商很高,对社交场合应付自如,这一点无疑很适合金融行业。
而英熙后来了解到,人力资源部选中自己,原因是校园实践经历丰富,办过展览,做过校园心理咨询师等,做事踏实,擅长与人打交道——这一切属于她的发光点,都和大家颇为敏感的“隐形价目表”毫无关系。
“求职‘隐形价目表’,我承认它是存在的。但不好意思,‘价目表’重要,我也很重要,世界上机会多着呢,一定有欣赏你的人。”英熙感慨,求职时我们一定要喜欢自己、信任自己。有底气,不要以“价目表”为参考系。毕竟找工作,是互相适合、互相尊重的事,要“你们知道我是谁”而不是“你们希望我是谁”。
人力资源:参考名校背景实为提高招聘效率,实习或可曲线圆梦
“我办理就业去向登记表时,教务老师说本科就工作,胆子蛮大的喔!”英熙发现,“隐形价目表”存在于应届毕业生心中,更容易在周遭环境中相互传播、感染。
但她觉得无论何时何地,每个人必须保持坦诚和自信。“面试中,我的态度很坦然,表明我的客观条件就是这样,不能改变。但是我能让用人单位相信,我踏实、好学,能做到和别人一样好”。
和英熙高度认可自我、一以贯之的强大内心相比,90后新闻专业研三学生白芹,则被“隐形价目表”蔓延的小环境困扰许久。
白芹在一所南方二线城市读研究生,她一心想去上海从事媒体工作,但自认为大学和专业,在上海应届生求职市场中处于尴尬、边缘的位置。
白芹说,她和同学都曾慎重考虑研二暑假的实习单位,“那是冲刺目标的黄金时间”,白芹目光锁定了上海一家报社。她向导师寻求意见,“导师表示,学校专业已处于劣势,而求职竞争太过激烈,学院没有什么成功先例,没有可以帮扶的师兄师姐,所以‘赌’这一层次的媒体,大概率浪费宝贵的实习时间”。
白芹又从其他同学那打探“小道消息”,从那家报社往年留用的毕业生背景“反推”,自己看来希望渺茫。
“求职时间表很紧张,我还是没信心,转而去符合客观条件的‘安全区’。等到最近大家工作都定了,我却发现有条件不如我的同学,居然去了大家不敢想的头部媒体,心中不免后悔和遗憾。”
王剑在上海某互联网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校园招聘,他感叹,校园招聘每天都接收海量简历。为了提高招聘效率,在最短时间内达成招聘目标,尽可能挑选适合公司的人,他们需要依赖一些基础判断标准,名校本硕、海外留学经历的确会在“第一眼”筛选中占先机,再参考一下专业、实习、语言和计算机能力等。
“好看的学历至少说明过去的学习阶段,这个学生的智商和自律性是可以的。我们不否认普通学校也有优秀苗子,只是太多优秀简历让我们不可能先去仔细研究、比较实习、校园活动这些因素。”
但王剑强调,校招目的一定是选到适合企业的人才,其实某种程度上,企业更想要已在本单位实习考察时间长、“知根知底”的实习生,毕竟那是比“海选”更靠谱的选择。“对于‘简历海选’中学历背景不占优势的学生,早做准备。有针对性地实习,无疑是最佳路径”。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