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没上车就知道长相?滴滴顺风车社交标签争议大(4)
2018-05-16 17:12 来源:来源:独角鲸科技
社交模式变成异性骚扰?
实际上,顺风车并不是网约车。根据2016年7月交通运输部公布的《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下称办法),“私人小客车合乘,也称为顺风车、顺风车,按城市人民政府有关规定执行”。顺风车不受办法的约束。
2016年12月,北京市颁布的《北京市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实施细则》显示,北京鼓励私人小客车合乘,要求车辆是北京市号牌的7座以下小客车,驾驶员每天合乘频次不超过两次。山东济南市规定显示,私人小客车合乘不属于道路运输经营活动,为合乘各方自愿的民事行为,相关权利、义务及安全责任事故等责任由合乘各方依法、依约自行承担。
独角鲸科技(ID:dujiaojingkeji)查询各地相关管理办法,很少有地方相关部门发布独立的顺风车监管措施。顺风车监管存在空白,容易造成个别人钻空子。
家住重庆万州的何缘(化名)女士提到,“有的司机是无聊,不为挣钱,求刺激。朋友一次叫车,司机来了一看是男生就不接了,让改叫车。”
在北京做生意的洪涛(化名)反映,曾遇到过司机接单后要求乘客先取消行程,在平台之外结算。结果一路上接了好几个乘客,大家都要付车费。他还遇到过注册车辆与实际接单车辆不一致情况,司机解释说这是他媳妇的车。
乘客齐进(化名)也遇到过司机让取消行程的情况,在他看来,一些司机为了避免滴滴抽成,让乘客先取消订单,但这样的话车辆就处在平台监管之外,对乘客来说风险系数会大大升高,“遇到这种情况,乘客还是慎重点吧”。
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副司长蔡团结表示,规范私人小客车合乘,要探索建立政府部门、企业、合乘双方等共同参与的多方协同治理机制。部分还未出台私人小客车合乘的城市人民政府要加快落实国家层面的改革意见,出台私人小客车合乘实施细则,明确有关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蔡团结认为,各地要加强对平台公司推出的顺风车业务进行监督检查,督促企业合法合规开展业务,严厉查处以私人小客车合乘之名行非法营运之实的违法行为,防止好经念歪,保障各方合法权益。平台公司要按照相关规定,切实履行运输服务责任,加强信息审核,确保合乘安全。
有业内人士表示,监管部门应该很快就会出台措施,加强对顺风车的规范性治理。
顺风车司机刘峰表示,“顺风车规范了对我们也有好处,以后就能愉快地接单了。”
故事 · 顺风车里的生活
乘客——实惠但偶会被骚扰
“加一块儿得有50次以上了。”在北京周边上大学的赵霁阳(化名)是顺风车的重度使用者,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她至少使用过50次顺风车。
“顺风车便宜啊”,在解释为什么爱用顺风车时,赵霁阳这样说,“不想挤公交车,顺风车会到我指定的地点接送,到北京城区费用大概四五十块,同样距离用快车的话得八十到一百了。”她表示,像类似距离的顺风车,自己一周坐两到三次。
赵霁阳介绍,“男司机女司机都会主动找你说话”,根据她的经验“话多的开的车都一般,开十几万的车,一般就是公司职员下班接几单,或者个闷儿的中老年人”。“开好车的司机如果你不怎么回应他,他也就不理你了”,赵霁阳说。
乘客选择顺风车出行多是从价格角度考虑的。在北京西二旗上班的IT从业者陆亮(化名)表示,选择顺风车主要是因为便宜,“比打车便宜,上下班坐过几次,遇到的司机都是在附近上班的人。”
坐顺风车也会遇到过一些困扰。“有一回上了车,司机要加我微信,说你真的跟留言评价的一样 ‘漂亮’”,赵霁阳开玩 笑地说“,我当时很不自在”。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