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洁败退中国:快消巨头正在跌落神坛(2)
2018-05-02 17:09 来源:来源:投资者报
(一)
1837年,宝洁在美国辛辛那提成立,从最初的制作蜡烛的小作坊到现在的全球消费品巨擘,宝洁已经有了181年的历史。
至于宝洁进入中国市场,那还得从1988年说起。
当年,宝洁带着一瓶300毫升洗发水定价就达19元的海飞丝出现在中国消费者的面前。
要知道,在那个年代,一名普通工人的月薪不到100块钱。
紧接着,宝洁旗下的飘柔、玉兰油、潘婷、舒肤佳、碧浪、汰渍等品牌也采取了同样的价格策略陆续进入中国市场。
在那个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宝洁的出现让国人大开眼界,
原来生活用品可以玩出这么多的花样,最重要的是,这些还都是以前接触不到的洋品牌。
正是这种猎奇心理,即使当时宝洁的产品真心不便宜,但仍然受到了很多消费者的青睐。
这种状况直到上世纪末才有所改变。彼时,境内外日化企业开始从低端产品快速切入,为了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宝洁不得不放下身段,将旗下众多品牌也都被精心打造出了亲民形象,以向更为大众的市场挺进!
“低价格,大批量”,起初这招很管用。2009年,宝洁在中国的总体市场占有率约为47%,洗护发产品曾一度达到过50.5%。
然而,随着国人物质水平的提高,以及互联网时代的开启,中国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人变得挑剔,他们开始追求更能满足自己的个性化产品。
对比之下,宝洁大批量的产品,在他们眼中,变成了陈旧平庸的代名词。
宝洁全球CEO大卫·泰勒2016年出席纽约消费者分析集团年度会议时就直言:“在中国这个我们的第二大市场,没有一个核心品类在增加用户数,甚至大部分还在下跌。”
(二)
在这个变化和不确定性成为常态的时代里,商业竞争就是这么的残酷!没有一种竞争力是永恒的,更没有一种商业模式可以长存,曾让你引以为傲的,也很可能转眼间就成了你的弱点。
眼下,宝洁就正遭遇着这样的困境,你看,曾让宝洁所向披靡的“大品牌”策略,转眼间却变成了宝洁的劣势,而那些曾经被它高价买回来的品牌,如今正不得不用大减价的方式一个个卖出…更可怕的是,尽管宝洁拿出了如此“壮士断腕”般的决心,但这仍然没能彻底扭转宝洁的颓势!
为什么?
马云就曾说,“规模化和标准化是企业一直以来都在做的,但是未来,企业就要讲究智慧化、个性化、定制化、服务体验。原因在于中国最大的变革就是按需定制,从原先的B2C到C2B,个性化定制将会是未来的主流。”
按需定制,顾名思义,就是通过收集顾客的喜好与设计,为顾客定制符合他们喜好的产品。
显然,对于习惯了以大规模、低成本通过大渠道满足大部分消费者需求的宝洁,如今急需要的是思维上的大风暴,而不仅仅是“卖卖卖”和裁员!
“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对于宝洁来说,势必需要一场极具勇气与智慧的变革,才能捍卫住自己已横跨三个世纪的荣誉!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