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跟董明珠打赌,赢了!这位宁波老板逆袭成功竟靠一支笔

18-05-14 17:47 来源:未知

他跟董明珠打赌,赢了!这位宁波老板逆袭成功竟靠一支笔

【人物名片】邱智铭,贝发集团总裁。


邱智铭骨子里有一股不服输的韧劲,面对创业路上的种种考验,他都迎难而上,逐个击破,终成“亚洲笔王”。 


艰苦掘得第一桶金 


邱智铭从父亲手中接过家庭作坊的重担时,作坊只剩下30多名老员工,濒临倒闭。 


面对“烂摊子”,邱智铭努力寻找解救办法,他决定去春季广交会上碰碰运气。 


邱智铭买了张临时参观证,带着一百多种样品笔和一摞名片,参加春季广交会。连续11天,他不停地给外国客商塞名片,终于有一位来自也门的客商约他到自己的房间面谈。 


邱智铭喜出望外,可是到了房间门口,早就有10多个笔类生产商同行排起了长队,他等了三四个小时,终于轮到自己进去。 


没想到这个也门的客商又提了一个无礼的要求,要再降价30%。为了打开销路,邱智铭咬牙接下这1万打圆珠笔订单,总价1.4万美元。 


尽管价格被砍得“血淋淋”,但邱智铭总算赚到了第一桶金。 


可惜好事多磨。没过多久,邱智铭收到一封来自也门的加急电报——2个集装箱圆珠笔全部漏油,客户要求赔偿4万美元。 


原来,由于圆珠笔运输过程中遇到高温环境,集装箱里几乎所有的笔芯都漏了油。无奈之下,邱智铭只能赔钱给客户。 


他意识到,价格战不是长久之计,要提升产品质量,打造核心竞争力。 


努力提升产品质量 


1994年1月,邱智铭将家庭作坊正式改名为宁波贝发文体旅游用品制造有限公司。 


五年后,新的机遇降临,巨头沃尔玛愿意看看贝发的产品。邱智铭欣喜若狂,他花了整整三个月全力筹备,从选款、外观设计、包装到书写质量,精心挑选了100多款产品。 


到达美国沃尔玛总部,沃尔玛对贝发的笔非常满意,可是在签知识产权承诺函时,那一刻,邱智铭犹豫了。 


“因为辛辛苦苦准备的100多个产品,到底学的是哪一家,连我们自己都不知道!”邱智铭没有签字,离开了沃尔玛。


回国后,他成立了一个研发中心,改造生产线,努力提升产品质量。贝发开发的中性墨水笔、直液式针管笔还填补了国内空白。此外,其镍白铜笔头技术指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替代了进口笔头。 


2002年,邱智铭再次收到沃尔玛邀请,他说第一句话就是:“我们推荐的每一款产品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这一次,贝发拿到了沃尔玛400多万美元订单。 


此后,贝发的发展驶入快车道,年生产能力达20亿支,产品销往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且拥有1300多项专利授权,邱智铭成为当之无愧的“亚洲笔王”。 


攻克圆珠笔头难题 


2015年,总理在冬季达沃斯论坛问道:“中国什么时间能造出和德国一样的好笔?” 


面对总理的发问,邱智铭有些惭愧,“我国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制笔大国,但笔头的‘钢珠'竟然还需要进口。” 


在一次节目现场,邱智铭和董明珠立下“赌约”:董明珠一年之内做出造好笔的设备,邱智铭造出世界上最好的笔。 


尽管制造笔头“钢珠”难度大,利润低,邱智铭还是选择迎难而上。“绝对不能让一支圆珠笔头被人当成板砖挥舞过来,嘲笑我们的‘中国制造'!” 


其实,从2011年开始,贝发集团就牵头承担“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计划——“笔头材料及其制备技术研发与产业化”课题,和太钢集团、中科院沈阳金属研究所分工协作,联合攻关。 


贝发集团主要负责对材料进行切削、开发、生产,而立下“誓言”的董明珠,也一次又一次地派技术人员去贝发提供帮助。 


历经6年艰难跋涉,邱智铭终于成功研制出“添加剂”分布均匀的笔尖钢,让中国圆珠笔真正有了“中国芯”。 


这个重大突破,不仅是国人的骄傲,更书写了邱智铭的笔业传奇。


 

 


财经屋声明: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