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书福:造自己的车,让别人说去吧-财经屋

18-03-08 17:03 来源:未知

李书福:造自己的车,让别人说去吧

人物名片李书福,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 


一个梦想,被歧视了无数次,依然坚持到底,这是李书福的造车梦。


他想要造出中国人自己的汽车,却受尽了白眼,甚至被勒令停产;他建设生产基地,苦心造出第一辆车,却无人敢买他的车;他大胆收购沃尔沃,却被大家当成笑料。


但是,他还是成功了。 


一、“我的梦想一定能够实现” 


李书福从小就有一个汽车梦,后来这个梦想不断发酵,变成“要让中国汽车走遍全世界”。但是,他的追梦道路可谓一波三折。 


1986年,李书福创办吉利集团,一开始做冰箱配件,后来进入摩托车行业。他生产的吉利摩托车十分畅销,很快就产值过亿。 


但是李书福不安于此,他想要制造中国人自己的汽车,他坚信自己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说干就干,他开始研究汽车结构,甚至组装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辆“奔驰”汽车。 


1994年,李书福把自己新买的一辆奔驰给拆了,然后仔细研究自己从国外收集并偷偷带回来的发动机、方向盘、安全气囊以及一些电子电气设备。 


之前,为了收集这些造车所需的汽车零配件,李书福受尽了“白眼”,因为当时汽车零部件都是国家的汽车公司所掌控的。 


经过近半年的反复拆装研究,李书福掌握了汽车的基本构架,终于造出了自己的“吉利”牌“奔驰”汽车——外形仿奔驰,底盘用红旗的,零部件自己组装。李书福给它命名为“吉利一号”。 


李书福的“吉利一号”在台州引起了轩然大波,没几天他就被有关方面通知停止生产。因为当时作为民企的吉利集团还没有在国内生产汽车的资格许可。 


但是他并没有因此放弃,反而更加不顾一切地造车。 


二、“请国家给我们一次失败的机会” 


1997年,李书福大胆宣称自己要投入5个亿生产汽车,却遭致一片嘲笑。很多人都认为李书福“疯了”,没有技术,没有人才,没有政策,这无异于“自杀”。 


但是李书福并不理会别人说什么,他就是要迎难而上。他在台州建起了一个面积超过800亩的制造基地,什么事情都自己亲自上阵。 


“谁是专家?就我一个专家,我就自己动手,自己画图,自己试制,自己试车,什么都自己来,带领几十个人,大家冲锋陷阵。” 


李书福带领团队成员刻苦专研,废寝忘食,一个座椅装不上,都得试几百次。不久后,他真的造出了一辆车。 


1998年,吉利“豪情”在工厂下线,但剪彩仪式却颇为冷清,很多人不敢来,因为李书福还没有拿到“准生证”。在他绝望之际,迎来当时浙江省的副省长赶来参加剪彩仪式,给了他巨大的精神鼓励。 


后来,时任国家计委的曾培炎到吉利视察。李书福对曾培炎慷慨激昂地说:“请允许民营企业大胆尝试,允许民营企业做轿车梦,请国家给我们一次失败的机会吧!”曾培炎静静听完,说了一句,“我不反对你们造车。” 


李书福重新燃起了希望,吉利汽车顺利投入生产。到了2001年,吉利全国销售达3万辆,成功实现盈亏持平。 


三、“I Love You”赢得沃尔沃 


7年后,李书福再次做出了别人眼中“异想天开”的事情——收购沃尔沃100%股权。 


这一“穷小子”迎娶“千金小姐”的举动,受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质疑和嘲笑。 


在这桩并购案谈判的关键环节,沃尔沃汽车工会的代表做出了似有“挑衅意味”的提问,“请你用3个词说明为什么吉利是合适的竞购企业”,李书福大声说出了3个单词:“I Love You”。 


他解释说,他爱沃尔沃的技术创新能力和零排放、零伤亡的战略,也爱沃尔沃这一品牌,所以他会运营好这一品牌,并保障各利益相关方的利益,这是吉利这个收购者的责任和义务。


这句简单却充满诚意的话打动了他们,李书福成功赢得了被他视为“梦中情人”的沃尔沃。


之后,李书福对沃尔沃采取相对独立的管理,力求保留沃尔沃的本色。他表示,吉利和沃尔沃这两个汽车企业相互独立、各自经营、产品也各有不同。吉利主要生产经济型大众化车款,而沃尔沃主要着眼于豪华车。 


事实证明,李书福的管理方式是正确的。沃尔沃在一片质疑声中结束了多年颓势,全球销售止跌转涨,2015年营业利润达到66.2亿瑞典克朗。 


一路走来,李书福一直伴随着争议和质疑,但是他都“充耳不闻”,始终坚持自己梦想,将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财经屋声明: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