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曝光海淘额度:身份信息被滥用做跨境交易(5)
2018-05-21 17:14 来源:来源:央视财经
记者调查:跨境物流公司倒卖实名信息清关
电商公司说,他们只是借出自己的壳,帮人通关。而掌握着这些假身份信息的源头,其实是跨境物流公司。事实真的是这样吗?跨境物流公司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为了了解更多情况,记者加入了一个“跨境物流”的聊天群,群里经常有物流公司,在发布“电商清关”的服务广告,一些广告直白地写着:清关时“无需提供身份证”。
海关总署规定是这样的: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商品,必须申报真实的买家身份信息。
这种无需提供买家身份的物流清关服务,会不会就是假信息源头呢?
记者:国家不是规定通关的时候,都需要申报买家的实名信息吗?
云翔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 蔡经理:我们利用我们目前自己的电商平台,用我们自己提供的身份证信息,帮你刷单。
原来,所谓的清关服务,其实就是帮客户“刷单”,制造假的通关信息,来上报给海关。为了证明自己公司的实力,他还给记者发来了所谓的“成功案例”。图片中这些货物已经全部完成了通关,相对应的信息,全是他们“编造”出来的。
串通电商公司做假订单,上报给海关不真实的购物信息,究竟是为了什么呢?记者立即动身前往广州,在广州郊区的一栋写字楼里,找到了这家公司。
云翔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蔡经理告诉记者,整批货物进口,需要全额缴税,但是把这些货物化整为零,伪装成个人用户在电商上的购买,就可以逃避很大部分的税。他们负责帮助客户化整为零,而这个过程,电话号码、物流数据都是伪造的,最重要的是他们可以提供假的订购人身份信息。
调查中,记者发现,利用个人信息,帮助进口贸易逃税,这样的操作已经不是个案,这些物流公司甚至有专门的人负责搜集个人信息。
个人信息被盗用 国家税收有流失
从2013年-2017年间,国家各部门出台的关于跨境电商的政策多达39份。政策鼓励下,仅2017年上半年,我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就达到3.6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一,有机构预测,2018年我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将达到8.8万亿元。
制定海淘减税额度的政策,原本是为了鼓励跨境电商的发展,可眼下,海淘额度的相关政策正式实施刚满两年,有人就找到了这样一条渠道,利用他人的海淘额度,让不少本应全额缴税的外贸货物,蒙混过关,享受了“跨境电商零售进口”的税收优惠。这不仅侵犯了个人信息安全,也导致了国家税收的大量流失。
这些被盗用信息购物的都是用于海淘,也就是通过电商在境外购物。那么,这些人为什么要盗用别人的身份信息海淘呢?记者找到了一份财政部、海关总署和国家税务总局于2016年联合出台的文件,意思是:每个人在跨境电商上的海淘,单笔消费不能超过两千元,一年累计不能超过两万元。
只要在限定额度之内,就可以享受相应的进口税收优惠,关税免征,增值税、消费税打七折征收。而超过了限额,就属于对外贸易,普通消费者无法再进行任何海外购物。也就是说,每个身份信息,其实都对应着两万元的海淘额度,一旦被别人冒名盗用,自己可用的额度就变少了。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