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敌纷至围剿星巴克 瑞幸等互联网咖啡品牌崛起(2)
2018-05-15 17:16 来源:来源:时代周报
雄心勃勃的瑞幸似乎早有预谋,早早开始了招兵买马。据《北京商报》报道,有接近瑞幸咖啡的人士表示,瑞幸从去年12月开始从对手品牌星巴克挖人,主要招募对象为中高层管理人员,且瑞幸咖啡给出的部分岗位工资超出星巴克同岗位3倍以上。对此,时代周报记者分别向瑞幸以及星巴克方面求证此事,瑞幸内部人士表示:“不了解此事。”星巴克相关负责人则回应称:“这一信息是失实的。”
另一厢,精品咖啡也正在积极布局。“精品咖啡”的概念最早在1974年被美国精品咖啡协会提出,经过多年的发展,如今这个概念除了强调咖啡豆品质的“精品”,同样把高标准且适合于指定咖啡豆的烘焙和冲泡(萃取)手段囊括进定义。5月13日,主打精品咖啡连锁、全球前五的咖啡连锁品牌高乐雅咖啡(Glora Jeans Coffees)中国区在北京召开招商会。曾经,星巴克的澳洲市场被高乐雅蚕食到只有几家店面,最后不得不把业务出售卖给了7-11。
便利店咖啡的实力同样不可小觑。自身便捷、价格亲民是他们的优势。各大外资便利店近年来纷纷选择在中国市场推出自有品牌咖啡,如7-11的“City Cafe”,喜士多的“喜咖啡”,全家的“湃客咖啡”等。近日,时代周报记者走访了广州天河区多家便利店,多家便利店店员均表示,店内的现制咖啡销量较为可观,消费人群主要是在附近上班的白领。
星巴克反击?
左右受敌之际,星巴克在中国内地市场增长速度也在放缓,这给星巴克的未来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
近日,星巴克公布2018年第二季度财报。财报显示,美国和中国市场的同店销售增长均有放缓。在美国市场,星巴克近的同店销售增长从2017年第四季度的3%,下降到了最近的2%。在中国市场,星巴克同店销售增长4%。比上一个季度的6%和2017财年的7%相比均有所放缓。而在过去的20余年,星巴克季度营收增长率稳定在15%上下,同店可比销售额也连续几年保持6%-7%的增速。
加上面对众多竞争者的崛起,星巴克越来越坐不住了。
TCL 55A950U 55英寸32核人工智能 纤薄金属机身HDR4K电视机(银色)
广告
天然简约,钻石项链,浓郁的性感锁骨颈带
广告
在今年2月份召开的2017年的业绩说明会上,星巴克中国首席执行官王静瑛表示,2018年财年,星巴克中国计划新开500多家门店,即以保持平均每15个小时开出一家新店的速度扩张。更重要的是,王静瑛表示将在中国推出外卖服务。
“我迫不及待地要在中国推出外卖服务了,这将给星巴克创造一个新的业务收入来源。”王静瑛如此表示。
此前,星巴克在外卖领域一直是谨慎的保守者。星巴克相关负责人曾解释过不开拓外卖服务的原因:一是外卖用时过长,无法保证咖啡的口感;二是咖啡配送所产生的利润不高。
除了推出外卖业务,高端化被视为星巴克力求摆脱增长瓶颈的另一出路。去年12月,星巴克将烘焙工坊开至上海,这是继2015年第一家烘焙工坊在西雅图开幕之后,星巴克把高端化咖啡门店开到中国。除了超大规模的烘焙工坊之外,星巴克也已在全球扩张高端品牌星巴克臻选(Starbucks Reserve)。2014年星巴克臻选进入中国,而在舒尔茨的计划中,这样的高端门店要开出1000家。
此外,近日多家媒体报道,有消息称星巴克逼迫供应商“站队”,甚至明确告诉自己的供应商不能再给瑞幸咖啡供货,以抵制这家高举高打的互联网咖啡品牌。对此,星巴克相关负责人对时代周报记者回应称:“这些没有消息源的信息,相信你们也有自己的判断。”
对于星巴克如何看待竞争者的迅速崛起以及采取何种应对措施等问题,星巴克相关负责人并未给予时代周报记者直接的回应。
胜负待考
中国食品商务研究院研究员朱丹蓬认为,咖啡行业受资本追捧分为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高品质的咖啡需求也随之提高;另一方面,咖啡作为近两年成长最快的饮料品类之一,前景被看好,自然受到资本追捧。而资本的介入,对咖啡整个品类在中国的普及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据《咖门》与《美团点评研究院》推出的饮品行业数据报告,2011-2016年,中国咖啡市场年复合增长率为13.5%。预计未来五年内,中国咖啡市场仍将保持较高增速,年复合增长率维持8.3%左右。到2021年,中国咖啡市场规模将达220.69亿元人民币。
目前,星巴克仍占据最大的市场份额。根据中金公司2018年3月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年底,星巴克在中国拥有3124家门店,占中国连锁咖啡市场份额的51%。中国内地作为星巴克在全球最重要的市场之一,星巴克声称到2021年在中国内地门店规模要到5000家。
但如今,星巴克的霸主地位正备受冲击。
路胜贞认为,星巴克面临以下三个难题:第一,与目前咖啡市场普遍外餐化相比,星巴克由于没有外卖服务,依靠第三方服务平台配送,与外餐店的现场制作相比,新鲜度有所差异;第二,星巴克的咖啡豆针对中国市场有所本地化,这具有成本优势,但同时也是短板;第三,在消费者的增长上,星巴克的贵族式消费近来有被其他品牌挤压的趋势,无论未来发展是渠道向中低市场下沉还是继续保持一定的市场饥饿策略,对星巴克而言都是巨大的挑战。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