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土豪村的创投史:南岭母基金正式获批运作(2)
2018-05-14 17:15 来源:来源:投资界
在吴世春看来,南岭村出资成立母基金,意味着以往被忽视的村集体经济也可以成为母基金的资金来源之一。
据了解,该母基金计划总规模5-10亿元,将主要投向专注于国家战略新兴产业投资的创业投资子基金,最终投向下一代移动通信(5G)产业、芯片设计制造、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高端装备、生命健康等领域的早中期高成长性中小企业;也可不通过子基金,对科技型创业企业直接投资。
而该母基金的管理人——南岭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则是全国第一家由村集体企业作为发起人和实际控制人的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基金管理人。
经过几个月的筹备,南岭母基金将作为基石出资人,联手政府引导资金、战略支柱产业上市企业、知名天使投资机构、大型民营企业、优秀企业家等,于最近共同发起设立一支5G和互联网产业基金、一支天使投资基金等,总规模约10亿元。
资管新规落地后,眼下金融机构资金进入母基金受限,如果村集体企业出资成立母基金,是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母基金“缺粮”的窘境?对此,吴世春表示,如果南岭村只是“个别现象”那于事无补。他坦言,目前母基金资金缺口比较大,就连很多优秀的GP在募资上都面临着紧张局面。
相反,如果村集体资金大规模进入母基金行业,那自然会缓解“钱荒”。不过有深圳的VC/PE机构表示,如果村集体有充裕的资金,其实可以考虑直接委托专业机构管理,“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毕竟无论是母基金还是直投都是一个门槛很高的活”。
一个“土豪”村的创投之路
在深圳,南岭村的神话已流传多年。
上世纪70年代,南岭村曾因为贫穷被戏称为“鸭屎围”。改革开放后,该村发力建设工业区,村民靠着厂房和住房的“双租金”富裕了起来,过上了“包租公”的生活。
这样的群体在深圳并不少见,他们堪称中国最低调的一群“土豪”——靠着土地暴富。很多村民表面上干着每月几千块的普通工作,但手里往往握着几栋物业,身家过亿。
南岭村过去30多年成功的发展路径,被称为“房东经济”:村集体经济的主要收入来源于厂房出租。这种收租过活的发展模式,滋养了南岭村30多年,直到2014年,南岭村开始主动拒绝一些租户的厂房续租申请,甚至通过经济手段提前解租,全面清退工业园区内的低端产业企业。
彼时,深圳“双创”开始火热起来,而“有钱、有地、有厂房”的南岭村也把目光瞄准了创投,并且腾出空间来发展高科技企业。
2016年1月份,南岭村斥资1.2亿元收购了当地一家老牌创投企业——深圳国成科技投资公司,这家公司是深圳最早的一批国有创投机构,自此南岭村全面进军股权投资。
这当中有一个颇有意思的细节:2015年6月,在表决收购风投企业的村民大会上,南岭村“当家人”——社区党委书记张育彪站着向大家作了慷慨激昂的转型思想动员,甚至立下“军令状”:三年里转型升级做不出成绩来,辞职!最后,超过95%的村民签字同意出资投资甚至收购风投企业。
2017年11月,南岭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公司顺利完成基金管理人登记,成为国内首个村集体经济的创投基金。
作为“首吃螃蟹者”,南岭村社区党委书记、南岭基金创始人张育彪曾向媒体表示,基金的管理将实施专业化、市场化,南岭村不会直接干预管理团队的经营运作和基金具体业务,只负责提供资源、提供助力。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