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底磨砺仍需时日,关注科技消费主题(2)
2018-08-16 08:30 来源:中国证券报
从以往历史看,真正的市场底是多重因素构成的,其形成有多种形式。这一形成过程则决定着大盘未来一段时间的主基调。
“有V形底,主要是由重大政策利好刺激而形成;还有双底、三重底、圆弧底,一般是市场磨出来的底。”刘光桓表示。
海通证券分析师荀玉根表示,A股正处于第五轮牛熊周期的底部。前四次除2008年那次外,其余三次1994年7月-1996年1月、2002年1月-2005年6月、2012年1月-2014年6月都是以时间换空间的震荡圆弧底。
“这轮圆弧底的打磨仍需时间,宏微观基本面自2016年二季度以来已经见底企稳,但是去杠杆背景下资金供求一直紧张,圆弧底右侧即新一轮牛市要等去杠杆高峰过去,资金供求关系出现拐点。”荀玉根表示。
指数的中长期走势与市场预期较为一致,即震荡中重心稳步上移。但短期看,15日沪指的长阴线再度拉响二次探底警报,但另一方面,指数罕见的连续缩量,又表明杀跌动能不足。短线分歧该如何看待?
有分析人士表示,回顾以往由政策预期改善驱动的反弹行情,投资者情绪修复有个过程,市场表现为二次探底。比如,2008年10月28日上证指数探底1665点,2008年12月9日最高反弹至2101点,此后在2008年12月31日再次探底至1815点;2015年8月26日上证指数探底2851点,2015年9月9日最高反弹至3257点,此后在2015年9月16日再次探底至2983点;2016年1月27日上证指数探底2638点,2016年2月22日最高反弹至2934点,此后在2016年2月29日再次探底至2639点。
值得注意的是,眼下市场并不乏支撑反弹因素。孙玮表示,前期抱团的医药与消费板块已经出现了松动,这对指数筑底来说是一个好现象,流出的资金会寻找新的热点。且这两个板块近期回调空间普遍在20%以上,估值溢价率大幅回落(消费蓝筹股、成长白马股动态市盈率普遍回落至15-20倍),预示调整末期做空动能消耗殆尽。
同时,陆股通近一月持续大额净流入,也表明A股深度调整后,中长期资金配置意愿上升。
此外,14日MSCI宣布,将实施纳入A股的第二步,把现有A股的纳入因子从2.5%提高至5%。据MSCI董事总经理、亚太区研究部主管谢征傧测算,5%的初始纳入因子预期将为A股市场带来约220亿美元的资金流入。每一次以2.5%因子的纳入,将给A股市场带来110亿美元左右的资金流入,约为755亿元人民币。
关注科技消费主题
有分析人士称,目前阶段,买什么远比再争论是不是见底更重要。这也是当下一种投资心态的缩影。政策边际改善,估值无论是从绝对值、估值结构、历史分位还是横向对比来看,都处于一个历史底部。每次由悲观情绪引发的下跌,往往都是左侧布局的良好时机。
中信证券分析师秦培景表示,对多数投资者来说,目前最重要的还是行业配置上的选择。传统板块分类下的反弹配置可遵循以下思路:第一,消费和医药板块龙头仍然是长期底仓配置首选。不过,消费子行业数据近期普遍走弱,且消费和医药短期都面临持仓偏拥挤的问题,预计反弹偏弱;医药板块中创新药和连锁药房经过近期的估值调整仍然值得增配。第二,周期板块短期有价格催化,但缺乏长期宏观逻辑,只适合博弈。第三,金融板块中的保险是首选。投资端压制因素缓解,保单销售也明显走出一季度的低迷,目前的估值于长于短都是非常好的配置时机。第四,TMT板块近期政策频发,从市场空间和政策催化角度来看,云/SaaS、网络安全/5G和半导体为反弹首选。
中银国际分析师表示,在良好的政策环境下,兼具成长弹性和消费韧性的“科技消费”在消费升级时代具有巨大潜力。在科技产业中,建议选择面向消费端的细分产业。比如,计算机硬件时代选择面向居民端的个人计算机、软件时代选择面向居民端的消费软件。由于消费的需求不容易变化,这些企业的前景也就相对确定。因此,选择面向C端的科技产业,可以减少因为技术前景变化而带来的不确定性。
从主要的科技消费产品的平均规模增速来看,2018年预计平均增速为18.98%,2020年预计为14.21%,明显高于中国消费增速,从斜率上看也更具持续性和潜力。因此,在科技的叠加作用下,这些科技消费类产品确实为传统科技市场带来了长远的额外增长。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